新聞

2022年11月
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佛教孔仙洲紀念中學 - 2022年11月
築夢鑄才四十載 規劃特色課程 助學生發掘未來
佛教孔仙洲紀念中學一直秉承佛法教育的精神,潤澤生命,作育英才。迎接40周年校慶,剛接任的陳詩韻校長與教學團隊繼往開來,積極優化課程,鞏固學生的知識基礎,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及態度,讓其不論是求學或處世上,亦能夠保持正知正見,在未來各展才華,貢獻社會。
重構課程框架 從活學到樂學
燃點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一環,因此學校以多元化、多角度作課程框架,設計一系列非常規課程及活動,讓學生從學習中感到趣味。陳校長表示:「學習從來不限於課室,遊戲互動、對談交流等更有助提升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。」以中一級中文科為例,《賣油翁》一課講述陳堯諮射箭和賣油翁酌油之文言故事,老師透過設計多款攤位遊戲,如投壺、圈神獸、穿錢孔滴水等傳統活動,學生親身一嘗熟能生巧之理。活動既有趣味,同時又能加深學生對文言的理解。
學校積極培養學生主動學習,各科均設計小組專題研習,探究題目包括歷史人物、傳統孝道精神、環保減廢、製作滑翔機等等。其次,學校每年舉辦活動日,各級活動不同,如內地考察團、海洋公園學習海洋保育、職向探索活動等。另外,人文學科方面,配合科目需要,舉辦了不少校外考察活動,如地理科帶學生親身走遍地質公園,現場認識地貌的特色;歷史科参觀本地古蹟,一方面讓學生自主學習,同時也讓學習活起來。
學校的藝術教育因應學生的喜好及能力而設計,形式非常多元化。初中可以自己設計課室門貼,高中有學生作品展,更有不同藝術範疇的専題講座及表演,激發學生的創作潛能。學校亦設有合唱團、敲擊樂團及創藝隊,發展學生的興趣。為延續藝術的基礎學習,高中設綜合藝術課,全年十個學習單元,內容全面,有系統地發展學生的創意、美感及對藝術的批判思考。
完備校本STEM課程 優化硬件配套
配合時代發展的需要,學校早於2016年參加教育局「專業發展學校計劃」,以試點計劃形式開展初中校本STEM課程,引入多元探索活動,如科學科製作電動小船、設計與科技科教授3D繪圖等,讓學生於不同學科接觸創新科技。陳校長說:「經過幾年來的實踐、優化及調適,校本STEM課程已經發展完善,讓學生發揮創意,提升他們協作及解難能力。為了使他們的學習更加充滿趣味,在常規課程以外,我們亦與不同的機構合作,例如透過參與『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——馬蹄蟹校園保母計劃』,讓學生在校園內近距離了解幼蟹的成長過程和生活習性,提升科學探究的氛圍。」而為了使學與教得以發揮最大的效益,在百仁基金的資助下,學校將原有的家政室改造為STEM Lab,以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及硬件配套為目標,讓學生與老師雙方的學與教成果有更好的品質。
除此以外,學校更成立創新科技隊,讓有能力及興趣的學生能夠接受更專業及系統的培訓,強化他們的創新思維。在本學年,學校更參與教育局舉辦的「IT實驗室計劃」,讓老師能夠參與更多不同的專業導師課程,從而提升教學質素。在學校大力推動STEM教育下,學生亦先後於校外各項比賽中獲得優秀成績,如國際奧林匹克科學比賽獲二等獎、「理工大學高中數理學科比賽(物理科)」獲高級優異獎等,成績斐然。
高中多元文化課程 拓展學習領域
高中選修課程靈活,學生可按興趣及能力選科。學校更為高中生設計多元文化課程,除增潤學科知識外,也包含五育培養。生命教育課程邀請專業導師帶領學生以真實處境進行小組討論,訓練他們如何面對逆境,建立正面思維的價值觀;中華文化課程會舉辦茶藝活動,同學通過專業導師教授茶藝禮儀及泡茶技巧,從泡茶、品茶中學會修心養性;另還有視察南蓮園池建築特色及漢服體驗等。價值教育成長課程—I-maker計劃,則讓學生設計學校的休憩角及小食部,過程中學生要考慮不同的因素,培養他們的創意思維,同時增加對學校的歸屬感。特色各異的課程令學生能充分發掘不同的知識領域,引領他們在過程中找到自己的學習目標,提升學習主動性。
在學校有系統且具前瞻性的規劃下,學生於上學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均考獲理想成績,全校科目的平均合格率超越九成及超越全港水平。
以正念熏染心靈 以禪修緩解壓力
除了「善於學」,學校更期望學生能夠「修自身」,實踐佛法價值。秉承「自覺自利、覺他利他」的佛陀信念,學校一直關心學生的價值觀教育,發展品德教育課程,更將六大正向元素(PERMA+H)滲入學科課程,提升校內正念感恩的文化氛圍。如中文科透過蘇軾作品賞析,讓學生從蘇軾的詞作中了解其人生觀,進而引發他們思考蘇軾的人生觀如何能幫助自己面對逆境,建立堅忍、豁達等品格;宗教部透過不同活動,孕育正向善果籽,如參與蓮池寺的禪修日營,在法師帶領師生呼吸大嶼山的靈氣,行山水禪,專注腳下每一步,調身調息。學佛園地成員,每年協助「耀陽送福袋」,探訪獨居長者;也教導長者貼蓮花燈,廣結善緣,滋養學生的慈悲心。
學校更是辦學團體香港佛教聯合會內首間推動午間禪修的學校。陳校長表示:「禪修能夠讓學生有機會靜下心神,感受自己與大自然的聯繫,從而緩解他們精神上的焦慮,讓情緒得以抒洩。因此即使上一學年,學生因疫情未能回校,我們依然舉行網上的正念禪修課,維持學生的禪修習慣,將正念融入生活。」而本學年,考慮到家長在疫情下同樣承受不少壓力,學校遂開展了「家長慈心學院」,使家校連成一線,照顧學生的成長需要。